木鱼的演奏方法

整理:百里琴山 时间:2025-05-17 阅读:5

木鱼之名称由来,盖取“鱼日夜不合目”,故刻木象鱼,击之,用以诫昼夜思道。于诵经礼忏时,与铜磬相互配合,用以节制经颂。佛、道通用之木鱼,与铜磬(qing)为一对不可分离之通神乐器,皆系仪案上必备之法器。其大小、形式、材质不一,唯须与铜磬大小相称。

工具/原料

木鱼

木鱼歌

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。又称摸鱼歌。流行于广东地区。起源于明末,清代以后兴盛。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曾记载其演出盛况。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,后来才记录曲词,辗转传抄,或刻印传唱。这种抄本或刻本,名为木鱼书。  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,但与苏州弹词不同,没有开篇、诗、词、套数和说白。以后受粤曲、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,始插以说白。演唱时用二胡、古筝、琵琶、三弦伴奏,也可用竹板击节。曲调分“正腔”和“苦喉”两种。前者爽朗明快,欢乐喜悦;后者沉郁悲恻,哀怨缠绵。  木鱼书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、4000 ~5000 卷之多。内容良莠杂陈。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,如《 目连救母 》、《 观音出世》;有来自小说传奇之作,如《仁贵征东》、《白蛇雷峰塔》等;也有反映现实社会题材的曲目,如描写反美华工禁约的《金山客自叹》、《华工诉恨》,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《国事诉根源》等。传统曲目以《花笺记》、《 二荷花史 》最为著称。

木鱼演奏方法

演奏时,大团鱼形木鱼需置于地面上,小圆鱼形木鱼则用左手托持,右手执棰头呈橄榄形的木棰敲击,发音短促,音色清脆洪亮,是富有特色的节奏乐器。常用于戏剧、曲艺伴奏、器乐合奏、民族乐队和宗教音乐中。木鱼在戏剧中,用于昆曲、京剧、晋剧(山西中路梆子)和藏戏等剧种的伴奏。广东音乐使用的是长鱼形木鱼,在合奏中有时要使用大小两个木鱼,大木鱼发低音,小木鱼发高音。在江南丝竹、苏南吹汀、浙东吹打、河北吹歌等民间器乐合奏中,多应用小团鱼形木鱼,它常与鼓板一起配合使用,以鼓板击重拍,用小木鱼击轻拍。在十番锣鼓、福州十番、闽南十音、福建南音等器乐合奏中,小木鱼是不可缺少的乐器,除用以敲击轻拍外,还将它所发之音,视为主要音色之一。在民族乐队中,常备有音高不同、数量不等的整套团鱼形木鱼,它们按五声、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编排成套,多用于配合轻快活泼的曲调,有时也用以敲出简短的独奏乐句,还可用来模仿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。在佛教、道教音乐中,木鱼既是法器,又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。

团鱼形木鱼还在曲艺木鱼歌中应用。木鱼歌又称唱木鱼或木鱼书,是节奏自由的吟诵体说唱,过去多由家庭妇女用广州方言表演,唱时不用吹、拉、弹等乐器伴奏,只用木鱼击之以为节拍。这种民间说唱形式始于明代,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州、南海、番禺、顺德等地。木鱼歌的唱腔后被粤剧吸收为唱腔的—种。长篇曲目有《花笺记》,《荷花史》等,短篇曲目有《琵琶上路》、《楼台会》等。

法器名

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、鱼鼓或鱼版,其形状、用法均与后世不同。《释氏要览》卷下〈杂记〉犍稚条云(大正54·304a)︰‘钟磬、石板、木板、木鱼、砧槌,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。’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八〈法器章〉木鱼条云(大正48·1156a)︰‘斋粥二时长击二通,普请僧众长击一通,普请行者二通。’由此可知,古代的木鱼是板状(挺直的鱼形),主要用以集合僧众。

同类经验分享

站内热点

近期更新